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乃”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乃”

导读:2021年普通专升本: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乃”把握常用白话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辨认同一个白话虚词在不同言语环境中的不同意义,这是学好语文中白话文的要害 下面小编就分篇告知

  把握常用白话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辨认同一个白话虚词在不同言语环境中的不同意义,这是学好语文中白话文的要害,下面小编就分篇告知大家这些虚词怎么用!  “乃”  (一)副词

  1、作为副词,“乃”能够表明多种接续联系或神态,有时用法近于连词。表明顺承接续联系,可译为“所以”、“就”等。例如:

  (1)今尔出于崖,观于大海,乃知尔丑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)

  (2)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2、表明逆向转机联系,可译为“却”、“可是”、“反而”、“居然”等。例如:

  (1)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,却来宾以业诸侯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(2)先生不羞,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?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3、臣部为前将军,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3、表明对或人、某事的承认,可译为“这”、“这便是”等。例如:

  (1)左右曰:“乃歌夫‘长铗归来’者也。”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(2)因烧其卷,民称万岁,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3、先生所为文市义者,乃今天见之!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(4)诸校尉无罪,乃我自失道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4、表明对成果的着重,可译为“才”、“这才”等。例如:

  (1)昭昭然白黑分矣,而务去之,乃徐有得也。(《答李翊书》)

  (2)平旦,李广乃归其大军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3、告广曰:“胡虏易与耳。”军士乃安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(4)好久,乃许之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5、表明递进,常与“至”等合用,或译为“以致”、“以致于”。例如:

  (1)无论事之巨细,必有数次甚至十数次之阻力。(《论意志》)  (二)代词  指代第二人称,通常只作定语,可译为“你(的)”、“你们(的)”。例如:

  (1) 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

  (2) 王师北定华夏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陆游《示儿》)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乃”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且”

  把握常用白话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识别同一个白话虚词在不同言语环境中的不同意义,这是学好白话文的必备要素,下面小编就“且”这个白话虚拟词的用法跟我们聊聊。  “且”  (一)副词

  1、作为副词,“且”能够表明神态、程度、时刻等,可译为“尚且”“权且”、“暂时”、“并且”、“何况”等,这与现代汉语的用法近似,不难理解。另有两种用法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,应留意把握。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,表明这一动作行为即将产生,可译为“快要”、“就要”、“即将”等。例如:

  (1)坐,且将戮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2)虽食,且不下咽!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3、三人还射,伤中贵人,杀其骑且尽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――且尽:即将结束。下同。

  (4)汉兵死者过半,汉矢且尽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(5)外无待而犹死守,人相食且尽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6)及其无救并且穷也……虽欲去,必不达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――且穷:指即将无计可施。

  2、置于数量词之前,表明挨近这个数目,可译为“大约”、“挨近”、“快到”等。例如:

  (1)初守睢阳时,士卒仅万人,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2)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。(《马伶传》)  (二)连词

  1、 连接前后两项,表明挑选联系,可译作“是……仍是……”、“……仍是……”等。例如:

  (1)焉足以知是且非邪?(《答李翊书》是且非:对仍是错。)

  (2)岂吾相不妥侯邪?且固命也?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2、 连接前后两项,表明并排联系,可译为“又……又……”或“一边……一边……”等。例如:  居一二日,(萧)何来谒上,上且怒且喜。(《史记。淮阴侯列传》)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且”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于”

  把握常用白话虚词之、其、者、所、诸、焉、则、而、于、以、且、乃等的用法,辨认同一个白话虚词在不同言语环境中的不同含义,这是学习白话文的基本要求,下面小编给我们介绍白话虚词“于(於)”的用法。  “于(於)”  介词  首要用法有以下几种:

  1、介绍动作行为触及的目标、事物、内容等,可译为“对”、“向”、“到”等,有时也可不译。例如:

  (1)冉有、季路见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”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问于愈者多矣,念生之言不志乎利,聊相为言之。(《答李翊书》)

  3、颍考叔为颍谷封人,闻之,有献于公。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

  (4)文倦于是,愦于忧,而性懦愚,沉于国家之事,开脱于先生。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2、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场所、地址、时刻等。可译为“在”、“从”、“至”、“到”等。例如:

  (1)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
  (2)河内凶,则移其民於河东,移其粟於河内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)――于:可译为“到”、“至”。

  3、昔缪公求士,西取由余于戎,东得百里奚于宛,迎蹇叔于宋,来丕豹、公孙支于晋。(《谏逐客书》)

  (4)庄宗受而藏之于庙。(《五代史伶官传序》)

  (5)初,郑武公娶于申,曰武姜。(《郑伯克段于鄢》)

  (6)谁习会计,能为文收责于薛乎?(《冯谖客孟尝君》)

  (7)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(《前赤壁赋》)

  (8)列兴化于东肆,华林于西肆。(《马伶传》)

  (9)知不行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(《前赤壁赋》)

  3、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,引出对比的目标,表明二者间的比较,可译为“比……”、“与……比起来”等。例如:

  (1)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邦邻也。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

  (2)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,曰:“非我也,兵也。”(《寡人之於国也》)

  3、州司临门,急于星火。(《陈情表》)

  (4)(许远)与(张)巡同年生,月日后于巡,呼巡为兄。(《张中丞传后叙》)

  (5)蕲胜于人而取于人,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。(《答李翊书》)――胜于人:超越别人。

  (6)祸莫大于杀已降,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。(《李将军列传》)

  4、用于被迫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,引进动作行为的自动者,表明被迫含义。例如:

  (1)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,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)

  (2)井蛙不行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行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行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(《庄子。秋水》)

  3、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(《前赤壁赋》)

  (4)蕲胜于人而取于人,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。(《答李翊书》)――取于人:被别人学习仿效。

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于”

今天关于专升本考试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解释之“乃”的相关资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,大家看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收获呢,想要选择学历提升的正规机构,记住到广州开放大学眼视光学院。

参考资料来源1:搜狐

参考资料来源2:http://www.yhf09.cn/20210911/43000066.html

原创声明:文章如转载,请注明本文链接: https://d-xl.com/edu_29198.html